[1]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57.
[2]范伯群.“电戏”的最初输入与中国早期影坛——为中国电影百年纪念而作[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5):1~7.
[3]袁庆丰.雅、俗文化互渗背景下的《姊妹花》[J]. 当代电影,2008(5):88~90.
[4]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袁庆丰.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文化生态的低俗性及其实证读解[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4):51~55.
[1]袁庆丰.新知识分子的旧市民电影创作——新发现的侯曜《海角诗人》残片读解[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5):29.
[2]袁庆丰.《如此繁华》的世俗品位与艺术趣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的新市民电影[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3):39.
[3]袁庆丰.旧市民电影的总体特征——1922—1931年中国早期电影概论[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3):70.
[4]袁庆丰.旧市民电影的又一新例证 ——以1929年友联影片公司的《红侠》为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4):46.
[5]袁庆丰.中国早期电影的道德图解与新电影的生长点——以联华影业公司1931年出品的无声片《恋爱与义务》为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02):53.
[6]袁庆丰.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旧市民电影向左翼电影的转型过渡
——以联华影业公司1932 年出品的《奋斗》为例[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