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曾一果,李立.超文本奇观与符号游戏——对新媒体青年恶搞文化的媒介文本研究[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2):9-15.
点击复制

超文本奇观与符号游戏——对新媒体青年恶搞文化的媒介文本研究()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13年02期
页码:
9-15
栏目:
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
出版日期:
2013-02-28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作者:
曾一果1; 李立2
1.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苏州大学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江苏苏州,215123;2.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Author(s):
-
关键词:
恶搞文化互文性戏仿拼贴超文本奇观符号游戏
分类号:
G2062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在今日新媒介空间中,活跃着形形色色的青年恶搞亚文化,这些恶搞文化借助日益发达的新媒体技术,运用互文性、拼贴、戏仿和反讽等手段,抵抗主流文化,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空间;但另一方面,今天媒体的发达和恶搞的泛滥,也使得不少恶搞文化蜕变为一种超文本奇观和符号游戏,不仅丧失了抵抗精神,甚至沦为一种话语暴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美国]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英国]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4
[3][英国]安吉拉·默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田晓菲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76
[4][法国]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的诠释[M]许蔷蔷,许绮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95
[5][美国]罗伯特·考克尔电影的形式与文化[M]郭青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6
[6][美国]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M]王逢振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71
[7]王先霈,王又平文学批评术语词典[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8]Cleanth Brooks & Robert Pann WarrenModern Rhetoric[M]New York:1979P129
[9][俄国]米哈伊尔·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A]巴赫金全集·诗学与访谈[Z]白春仁,顾亚铃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64
[10][美国]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
[11][美国]尼尔·波兹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河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9-100
[12]李径宇胡戈:我的内心充满搞笑的念头[J]北京:中国新闻周刊,2006(8)
[13][美国]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1
[14][法国]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M]许列民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6
[15][法国]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0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曾一果.新媒体与当代恶搞文化的“社会政治”[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3):7.
[2]杨琼.恶搞:作为一种集合行为的社会学解释[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6):125.

备注/Memo

备注/Memo:
基金项目:曾一果主持的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媒介文化的批判理论研究》(09YJC860019)和马中红主持的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08XW01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曾一果,男,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李立,女,传播学硕士生。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3-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