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俞春放.意义:虚无与再生——电影作为公众空间的日常化行动[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1):80-83.
点击复制

意义:虚无与再生——电影作为公众空间的日常化行动()
分享到:

《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ISSN:2096-8418/CN:33-1334/G2]

卷:
期数:
2011年01期
页码:
80-83
栏目:
影视理论
出版日期:
2011-02-20

文章信息/Info

Title:
-
作者:
俞春放
浙江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Author(s):
-
关键词:
影视文化公众空间日常生活电影意义
分类号:
J90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公众空间”实际上就是公众生活本身。对于电影来说,“公众生活”并不只体现在电影的内容上,而更体现在观众观看行为实施的过程中得出的对他们有价值的电影意义。当下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是,观众放弃了从电影内部去寻找电影意义,而是从镶嵌于日常生活的观影行为中来进行意义和快感的生产和传播。电影不只是一种文艺形式,而且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包括生产消费、意义生存和流通,以及以此为机制的社会主体生成和再生成。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徐贲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85
[2] 史蒂文·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M]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48
[3] 盘剑“公众之梦”与公共梦幻空间的建构[J]文艺研究,2009(8):82-91
[4] 陈晓云现代电影院文化涵义的双重解读[J]文艺研究,2009(8):92-98
[5][美]大卫·鲍德威尔电影叙事[M]李顕立等译台北:台北远流,1999:80
[6][美]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33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王玉玮.身体意象:中国当代影视文化的一种叙事策略[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1):67.
[2]祝登峰.阻隔、寻找与漂泊——论影像中的“长江”母题及其审美内涵[J].未来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03):95.

备注/Memo

备注/Memo:
作者简介:俞春放,男,讲师,硕士。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1-02-20